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其大规模并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然而,风能和光能的间歇性(风力时强时弱、日照昼夜交替)和波动性(功率快速变化)特性,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
储能系统凭借其灵活的充放电能力,成为平抑波动、提升消纳能力、保障可靠性的核心手段。基于储能需求制定科学的并网策略,是推动风光高效、稳定接入电网的必由之路。
01
储能在风光发电并网中的核心价值
1、平抑功率波动,提升稳定性
风光出力受自然条件影响剧烈。储能系统在发电功率过剩时(如强风、正午强光)吸收多余电能,在出力不足时(如无风、夜晚)释放电能,有效平滑功率曲线,减少对电网频率和电压的冲击,保障供电质量。
2、增强电网消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
当风光发电功率超过电网实时消纳能力时,被迫弃风弃光。储能系统在发电高峰时段存储多余电能,在用电高峰或发电低谷时段释放,实现电能的时空转移,使可再生能源发电更匹配负荷需求,显著提高电网消纳上限。
3、保障供电可靠性,充当应急电源
在发电设备故障或自然灾害导致供电中断时,储能系统可作为快速响应的备用电源,为医院、通信基站等重要负荷提供持续电力支持,提升电力系统的韧性和可靠性。
4、支持分布式发电并网
分布式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通常规模较小,分布分散,接入电网会带来管理难题和冲击。配套分布式储能系统可在本地进行电能存储和调节,减轻对主网的冲击,提高分布式电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可通过就地消纳降低输电损耗。02
风光发电特性与并网挑战及储能需求
风光的发电特性使得在并网时面临功率的间歇性、波动性导致电网功率不平衡、频率电压波动、消纳困难的核心挑战。
储能需求类型包括:
①功率型需求(快速响应): 应对秒级至分钟级的快速功率波动,要求储能具有高功率、快速响应能力(如飞轮、超级电容、部分电池),进行实时充放电平滑功率曲线。
②能量型需求(能量转移): 应对小时级甚至跨日的能量不平衡(如日内峰谷、风光出力低谷),要求储能具有大容量、较长放电时间(如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实现削峰填谷,提高消纳。
③备用电源需求: 为应对突发故障或极端事件,提供持续可靠的电力保障,要求储能具备一定的容量和可靠性。03
储能容量与配置的关键考量
确定储能容量和配置方案需综合考虑:
1、风光特性: 装机规模、出力波动幅度与频率(历史数据分析、预测模型)。
2、电网需求: 负荷曲线特性、电能质量要求(电压、频率允许偏差)、系统调节能力。
3、储能技术特性: 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响应速度、功率/能量密度、成本、安全性(如锂电、铅炭、液流、压缩空气等各有优劣)。
4、经济性: 初始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潜在收益(如峰谷价差套利、提供辅助服务收入),需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
5、确定方法: 基于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风电/光伏出力预测、负荷预测),运用优化算法(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求解满足特定目标(如最小化弃风弃光率、最小化总成本、最大化收益)下的最优储能容量和配置(功率/能量比、位置)。04
基于储能需求的核心并网策略
1、含储能的发电联合调度策略
目标: 最大化可再生能源消纳、维持电网功率平衡(频率/电压稳定)、优化系统经济性。
原则: 优先利用风光发电;根据储能状态(SOC)和电网需求智能安排充放电(低SOC优先充,高SOC按需放);兼顾设备状态。
方法: 采用分层调度。
▪ 上层(日前/日内): 基于预测数据,制定风光发电计划、储能充放电计划及常规机组启停计划。
▪ 下层(实时): 根据实际风光出力和电网状态,动态调整储能充放电功率,快速平抑预测偏差和突发波动(如风光骤增则储充,骤降则储放)。
2、功率平滑与稳定控制策略:
平滑功率波动: 储能系统实时监测风光出力变化,依据预设规则(或先进控制算法)快速调整充放电功率:出力上升过快则储充吸收多余功率;出力下降过快则储放补充功率,使并网功率曲线更平滑。
稳定电压频率:
▪ 电压控制: 储能通过调节无功功率(吸收或发出)来支撑接入点电压稳定。
▪ 频率控制: 电网频率下降时,储能快速放电增加有功输出支撑频率;频率上升时,快速充电减少有功输出抑制频率。
控制算法: PID控制(简单易用)、模糊控制(鲁棒性强,适应非线性不确定性)、模型预测控制(MPC,基于预测优化控制效果佳,计算复杂)等可根据场景选用。
3、储能与电网交互协调策略:
信息交互: 实现储能系统与电网调度中心的双向实时通信,共享电网运行参数(负荷、电压、频率)和储能状态信息(SOC、充放电能力)。
协调控制模式:
集中控制: 由调度中心统一优化决策,向各储能单元下发充放电指令(适用于全局优化任务,如大范围调频)。
分散控制: 各储能单元基于本地信息(自身状态、本地电网参数)自主决策充放电(响应快,适用于局部电压支撑)。
集中+分散: 两者结合是更优解(调度中心定目标,本地控制器执行微调)。
市场激励机制: 建立辅助服务市场,允许储能通过提供调频、调压、备用等服务获得经济补偿,激发其主动参与电网调节的积极性。05
结束语
基于储能需求的风光发电并网策略,通过科学的容量配置和高效的调度控制(联合调度、功率平滑、交互协调),能够有效解决风光并网的波动性、间歇性难题,显著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消纳能力,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效利用的核心路径。
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于:
持续优化调度与控制算法以提升响应精度和速度;
大力降低储能系统成本(尤其是长时储能)以提高经济可行性;
突破关键储能技术瓶颈(如寿命、安全、能量密度);
完善市场机制和标准体系以促进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和价值实现。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储能将在支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