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外的项目,国内派遣人员按照最少配置考虑,到底需要几个?
所谓国际化,就是当地化,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提高当地员工或者国际化员工比例,一是降低成本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很多企业对项目级还下达了属地化要求的KPI。但我中资企业自有“国情”,总部管理机关的“表哥”、“表姐”们的会发布不同类型的表格统计要求。这些岗位则必须是国内派人,导致派遣人员比例高居不下。
让我们看一看根据总部管理要求而必须设置的中方派遣人员,这类人员多属于综合管理类的党政工团纪安环质法类,是完全增加属地化比例的分母部分。
宣传:这类工作完全呈现在国内的公司网页、公司公众号上,适应宣传要求一定要贯彻上级组织的要求,是一个政治敏感度很高,政策水平很高的岗位,属地化员工没有类似的政治素养,无法胜任。宣传需要花心思,还需要拍照,参与具体活动,这名人员Chinese;半年总要调休一次吧,如果考虑AB角,得2名;
人力资源:国内薪酬体制与各类报表,属地化员工不明白国内的核算机制和申报奖金工资制度,还有特有的农民工工资,这名人员也Chinese;如果考虑AB角,得2名;
计划人员:工程企业历来进行企业运行的方式就是通过各类会议和周报月报,如果只是给老外报送资料和真正进行计划管控,一名属地化人员足矣,但这名人员还是需要Chinese,如果考虑AB角,得2名;
质量控制人员:这项工作最适合属地化员工来做,但是鉴于国内统计表格或者所谓数字化要求填报数据,老外不会填,只能中国员工填报,考虑AB角,也得2名;
安全环保人员:新的安全法颁布以来,各级leader对这个高度重视。一般情况,该项工作完全可以跟QC一样,属地化职工办的比国内人员好,但是为了应付各类红头文件要求和国内填表需求,此类人员至少1名。考虑AB角,2名;
国资企业还要求配足政治团体负责人,一般就由宣传或者综合兼任了,但这项工作一个人根本干不完,应付起来也是十分吃力,雁过留痕要照片、要记录,正儿八经的会议纪要都没时间写,哪来时间和精力应付这规定动作?此岗位需1人,不考虑休假,因为肯定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合规:这个高大上的职位也进入到国资管理要求了了,上报各类合规文件和应对审计巡查等,此类需Chinese,1名;
笔者与某退休的国际工程大咖沟通过,土建类企业属地化可以到达70%左右,工艺流程机电类最多管理人员属地化只能做到30%,因为超过这个比例就无法执行项目了,一方面是中资企业特性,另一方面是项目所在地的人力资源不够支持。
某韩国企业1-10亿美元项目管理人员都在20人左右,对比这类企业我国要在5倍左右(平台公司除外)。某西班牙企业在承揽项目期间,估计有2个人现场工作,其余都是属地化员工。
无论项目大小,除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口的人员外,上述12个人都要存在,算笔账每名人员综合成本10万美元(不要觉得高,因为这种收入实际职工到手也就30万RMB),每年120万美元,3年工期就得360万美元,现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企业是否能够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