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和很多工程企业老板沟通,发现大家都有一种感觉:相比于2023年,2024年更加迷茫了,生存更加艰难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行业环境的变化,即所谓“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这绝非危言耸听;另一方面是在宏观环境上,我国社会整体正在进入缩表时代。
缩表的定义与表现
1. 缩表的定义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促使经济重新回到增长轨道,全球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宽松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增加赤字、扩大基建等,企业和个人也采取了加杠杆的方式,增加投资和消费。因此,从2008年到2020年,我们进入全球“大放水”时代,也称为全球“加杠杆”时代。在杠杆的刺激下,全球经济欣欣向荣,但花无百日红,任何事物都有周期,杠杆不可能无限加下去。从2020年开始,全球主要经济体陆续进入“缩表”时代。
缩表,即缩减资产负债表,是指企业通过减少资产和负债的方式来降低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如金融机构通常会通过出售资产、减少贷款等方式来实现缩表。缩表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
2. 缩表的表现
对于企业部门,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行业,在行业陷入深度调整的状态之下,房企普遍采取更加谨慎的行事策略,从前期谨慎拿地,到后期调整定价策略,从“冲规模”转为“保利润”。也有房企选择借助母公司的资源,缓解当前的困境,如美的置业就将房地产开发业务产权从上市公司剥离至控股股东,上市平台专注于物管、商管等经营性业务及代建、代销业务等。对于一般企业而言,通常通过优化业务结构、进行部门改革、优化酬薪与员工、强调“提质增效”等方式来应对缩表的压力。
对于个人,缩表同样在进行。在资产配置方面,个人会减少风险资产的配置,如股票、基金等,而增加安全资产的配置,如储蓄存款、国债等;在消费方面,个人会更加注重高性价比的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漠视商家营销策略,“消费降级”一度成为社会热词即为该现象的真实写照;此外,缩表时代下,个人更加注重债务管理,会通过提前还款、降低信用卡使用额度等方式来减少债务负担和降低财务风险。
对于政府部门,缩表意味着减少赤字、降低债务,收缩基建、压缩开支。比如过去几年,为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出台了多项政策,要求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多个省份出台了化债方案,部分区域开始压缩基建,减少投资,号召“过苦日子”等。
显然,以上现象正在发生,有一些现象在前几年已有端倪,但还有很多是今年的新现象。缩表时代,企业、个人和政府对于支出和投资都变得更加谨慎,对于单个部门而言,意义仅限于此,但对整个经济而言,则预示着全民去杠杆时代的来临。
缩表对工程企业的影响
缩表时代,对政府、企业、个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工程企业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更少了。政府为了降低债务,纷纷压缩基建开支,很多新基建项目、大型公共设施项目、产业园区项目都面临暂停或推迟。在今年年初,12个省市除基本民生工程外的新基建项目被叫停。深圳、成都、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地铁规划集体缩水,多条线路被砍,拉开了新一轮地铁大收缩的序幕。房地产行业的下行,也导致大量房建项目停工或取消。对于工程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项目更难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二是资金更难了。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会收紧信贷政策,提高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而地方政府本就债务缠身,为降低债务,也减少了对城投公司等国企的融资支持。对于工程企业来说,融资变得更加困难,资金成本也变得更加高昂。
三是利润更低了。由于项目减少、竞争加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工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很多项目为了中标,不得不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导致项目利润率非常低,甚至亏损,工程企业大都面临过“不干等死,干了找死”的两难困境。垫资施工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行业艰难至此,此举进一步增加了资金成本和财务压力。
四是风险更大了。由于项目减少、资金紧张、利润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工程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大幅增加。由于以上的原因,整个行业的生态链显著恶化,风险尤其大,具体可能包括项目停工、合同违约、债务纠纷、诉讼仲裁等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倒闭和破产。即便到了审理阶段,审理时间过长而把企业拖垮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在工程领域,“官司赢了企业垮了”实在不是新鲜事。
缩表时代下工程企业的生存之道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变。在缩表时代,其他行业同样面临挑战,不宜盲目搞多元化经营战略,况且如今局势晦暗不明,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企业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核心业务和长期战略,不为短期利益所动摇,明确自己的优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变,保住自己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 短期内,向管理要利润
“稳”字当头意味着工程企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长期发展目标,但“稳”不代表消极应对。行业下行周期内,提高管理水平可为未来做充分准备。因此在短期内,工程企业可以通过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来提高管理效率,向管理要利润。具体来说,工程企业应扎实推进“企业管理六化”即“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数字化、数字智能化”。这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管理制度化。管理制度化是基础步骤,要求工程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流程。制度化管理能够为企业的运营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制度流程化。制度流程化是指将管理制度转化为具体的流程和步骤,使制度的执行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制度流程化的核心在于将抽象的管理制度具体化,使员工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
流程表单化。流程表单化是指将各项管理流程转化为具体的表单,使流程的执行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流程表单化的核心在于通过表单的使用,规范各项管理活动,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表单信息化。表单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各类表单转化为电子表单,实现表单的在线填写、审批和管理。表单信息化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表单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信息数字化。信息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企业的各类信息转化为数字化数据,实现信息的高效管理和利用。信息数字化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信息的管理效率和利用价值。
数字智能化。数字智能化是指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数字智能化的核心在于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推进“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数字化、数字智能化”是工程企业实现管理优化和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系列步骤的实施,企业可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长期内,向新业务突破
《晋书·宣帝纪》有言: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意思是当我们做事的时候顺乎义理,事情就容易见效;若是行动违背了时势,就难以成功。那么工程行业面临的“理”和“势”又是什么呢?从经济层面看,我们的确进入“缩表”时代,但这毕竟是一个周期性的,是暂时的“理”和“势”,迟早有一天,我们会走出阴霾。当下,如果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我认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全产业链时代”,这意味着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开发到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我国都在努力实现自主可控,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产业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正在投入巨大的资源和努力,以突破那些尚未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以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虽然建筑行业增长乏力,但我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表现亮眼:建筑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8%,但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这就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那么工程企业如何把握这“大趋势”呢?根据工程企业规模差异,可以把企业划分为三类:大型央企国企(A类)、规模一般的国企和民企(B类)、地方性国企和小型民企(C类)。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未来可供选择的道路不同。
对于A类企业,未来会成为我国工程行业的绝对头部,这些企业在工程行业可谓树大根深,是我国工程行业的代表,与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深度绑定,所以A类企业参与我国“大趋势”的意愿应不强烈,未来应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建筑市场的主导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技术创新和提升国际化竞争力,依托其在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在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借助“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全球竞争力。
对于B类企业,应专注于特定细分市场或专业技术,通过专业化提升市场竞争力、依托地域优势,深耕本地市场,提供定制化和差异化服务等方式,但与A类相比,竞争力毕竟不足,因此B类企业可以积极尝试新的领域,参与我国“大趋势”。相比于A类企业,这类企业的规模不算大,业务调整相对灵活;而相比于C类企业,这类企业又具有一定的资源实力,有能力进行新业务的开拓。以我们曾经
服务过的一个客户为例,该客户在建筑领域实力一般,但该公司在某种国内紧缺的工业气体提取方面取得了突破,公司领导敏锐抓住了机会,使该业务成为公司极为重要的增长点,目前正处于积极实施状态,有望推动公司业务的转型。
而对于C类企业,前景可能有些暗淡,对于工程行业而言,行业出清是必然趋势,也是为了实现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选择。就目前来看,行业仍处于下行期间,出清究竟以何种方式到来还不得而知,但一定会很惨烈。因此对于C类企业,及时止损可能是较好的选择。行业快速迭代的当下,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人生之路很长,长到足以穿透数个行业发展的完整周期,保持学习能力,以更好应对市场变化,“即使身处逆境,也应屈身守分,以待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