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项目营地标准化建设与属地化管理融合探索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的参与度显著提升,标准化营地建设成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企业形象的关键途径之一。本文以2023“海外工程营地风采展示”活动杰出营地——山东高速国际合作公司塞尔维亚多瑙走廊项目营地为例,探讨国际工程项目中营地标准化建设与属地化管理的融合实践与创新,以期为海外工程项目营地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营地标准化建设

塞尔维亚多瑙走廊项目是该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大动脉”。为满足项目管理需求,项目部在波扎雷瓦茨市建设了一个集中办公的项目营地,供业主、监理、总包商等各方使用。该营地占地38000m2,总建筑面积2123m2,营地分为总包方办公区、监理办公区、分包办公区、试验室、宿舍区、后勤综合服务区、体育活动区和生活体验区等。

一、营地规划建设的中国元素

1.区位选择

营地建设的区位选择至关重要。营地位置位于项目线路K12里程左侧约1km处,营地周边不存在自然灾害潜在威胁,确保安全性;紧邻施工现场,方便项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靠近主要公路,交通便利,显著缩短了通勤时间;通信设施完善,满足办公需求。

2.体现中国元素的规划设计

在营地规划设计中,充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多进院落为核心设计理念,兼具中国特色与现代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了营地的文化内涵和实用功能。该设计不仅实现了营地的高效运转,还在文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中轴线和行动线路:明确的中轴线和行动线路划分,使办公区、生活区和休闲区的布局更加合理,方便员工日常活动。清晰的路径设计确保了各功能区的合理分离与衔接。

布局层层递进:营地设计强调空间的层次感,从外到内,空间逐渐变得私密且重要,类似于中式“前朝后寝”布局。这种设计使办公区和生活区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模块化分区:各功能区域根据其作用明确划分,如办公区、试验室和宿舍区。这种模块化设计形成了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空间格局,有效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

突出企业形象:营地中轴线上的中央圆形花坛类似于传统院落中的核心庭院,象征着组织的核心与精神凝聚力。旗帜和企业形象标识(CI)置于中央区域,强调了企业文化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展示、连接和聚集的作用。

对环境的尊重与利用:在营地规划中,充分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足的绿化面积、果蔬种植园、光伏发电区的设置,不仅满足了生活区的需求,还通过生态设计与环境互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二、 打造企业标准

1.项目标准配置

在多瑙走廊项目营地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努力打造符合当地发展特色的企业标准。在规划设计阶段,明确了项目各参与单位的标准配置,各区域兼具实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为后续的项目管理奠定了标准化基础。

2.合理选择材料,降本节能

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合理选择材料,办公区和宿舍区采用集装箱材料装配式箱房,具有优良的隔热、隔音和防火性能,且施工便捷,90%以上的建筑材料可回收利用。厨房等安全要求较高的区域,则使用砌体砖材料,耐火性和化学稳定性强,成本低且结构稳定效果好。

3.完善的设施与运营服务体系

营地配备了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和安防系统,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运营服务体系,包括值守管理、住宿管理、餐饮管理、办公管理和交通管理,以及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等,保障了安全、舒适和高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形象和管理水平。

三、践行ESG理念

多瑙走廊项目营地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始终践行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理念。在环境保护方面,营地合理选址,远离污染源和自然灾害隐患;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噪音和扬尘,确保施工活动不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社会责任方面,营地建设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需求与利益,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居民沟通,赢得了广泛支持与赞誉。

在公司治理方面,营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注重员工培训与成长,积极构建良好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营地属地化管理

一、规划建设的属地思想

在营地规划设计阶段,项目团队积极与当地政府、设计单位和社区代表进行沟通与协作,充分考虑了特殊需求与环境特点。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选择当地优秀的施工分包商和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与当地施工队伍保持密切沟通,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二、运营管理的属地化模式

在营地的运营管理阶段,属地化管理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项目通过建立本地管理团队,雇佣当地员工,发挥属地优势。通过属地化管理措施,提升了营地的运营效率,促进了项目与当地的和谐共处。

1.文化融合与团队建设

文化融合是属地化管理的核心。在营地运营管理中,项目部重视中方员工与当地员工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和培训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此外,项目部建立跨文化团队管理机制,促进工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中方员工与当地员工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高效的协作机制。

2.合规运营与属地化协作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项目部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时获取最新的政策信息和法律法规更新,从而保障营地运营的规范性。

此外,项目部积极引入属地化服务,包括聘请当地专业分包商、供应商和服务商提供全方位的后勤服务、安全保障和医疗急救等。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营地建设采用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太阳能、雨水等可再生能源。同时,营地还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回收设施,污水初步处理后汇入当地排污管网,垃圾分类后由属地服务商统一清运,从而降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营地属地化标准实践与创新总结

一、属地化标准实践成果

塞尔维亚多瑙走廊项目通过实施属地化管理模式,取得了卓越的实践成果。在文化建设方面,项目团队深入开展文化融合与团队建设,创造了兼具当地特色与企业文化的营地环境。同时,项目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积极引入并培养本地服务商和供应商,确保营地运营合规高效。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项目贯彻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建设并完善环保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此外,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显著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增强了项目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树立典范合作创新标杆

在属地化管理的实践中,塞尔维亚多瑙走廊项目营地建设探索出了一些创新性做法。这些创新不仅在当前项目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也可为未来其他国际工程项目的营地标准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多元文化融合平台的搭建:项目部搭建了一个多元文化融合平台,增强了员工文化认同感,促进跨文化工作协作,从而提升了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引入提高了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此外,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了对营地和项目实施各项工作的实时监控与高效管理。

属地化培训机制:项目部为中方和当地员工制定了系统的属地化培训机制,促进了员工与项目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为属地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社会责任与社区参与:项目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参与当地公益活动,并为社区建设提供支持。通过与社区的良性互动,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海外优秀营地建设标准与推广应用

根据本案例经验,可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国际工程项目的营地建设与管理评价标准。该标准考虑了营地规划建设与属地化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文化融合、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等因素的提升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七个关键维度。 

一、营地规划设计

评价标准包括:空间布局合理;材料经济性、场地利用率及环境适应性;安全性设计完善;文化与美学融合。评分权重为20%,旨在综合考虑项目需求及环境条件。

二、功能系统

评价标准包括: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供电、供水、排污、通讯等);安防系统齐全,保障营地安全;生活设施便利,满足员工基本需求。评分权重为15%,旨在确保定期检查与维护。

三、营地运营管理

评价标准包括:管理流程高效,运营成本控制良好;物资供应链稳定,库存管理科学;人员进出与作息时间安排合理。评分权重为15%,旨在完善运营方案。

四、属地化融合管理

评价标准包括:当地员工比例高,融入度良好;尊重当地文化与风俗,促进团队合作;当地资源与企业合作良好。评分权重为15%,旨在提高属地员工培训与发展机会。

五、人文关怀

评价标准包括: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与文化娱乐活动;营地氛围友善,关注员工家庭及生活需求;员工健康与安全措施到位。评分权重为15%,需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

六、企业CI形象

评价标准包括:营地设计、对外形象宣传与企业CI形象一致;营地设施展现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评分权重为10%,需与企业形象专家合作。

七、数字化与智能化及其他加分项

评价标准包括:智能化系统应用广泛,提高管理效率;数字化营地运营平台功能齐全;创新应用或技术显著提升营地运作。评分权重为10%,旨在推动新技术标准的运用与创新实践。

结论

塞尔维亚多瑙走廊项目在标准化与属地化管理的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有效融入了中国元素与属地化思想,不仅提升了营地的管理水平,也强化了企业形象。本文总结的经验和评价标准,为未来国际工程项目的营地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随着持续的创新与实践探索,未来的国际工程项目营地建设将朝着更加标准化、属地化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作者单位: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Disclaimer:

Some of the above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are from the Internet, and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his company; this article is for study and research purposes only and cannot be used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If this article infringes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some articles The original author could not be contacted due to various reasons during the push. If copyright issues are involved, the original author is kindly requested to contact us and deal with it immediately.

12345
Classification of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articles